4月12日晚,在高科技的輔助下,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正式拉開帷幕,屈子流芳,大壩雄奇,一文一武兩大世界文化名片交相輝映;螺祖繅絲,昭君出塞,一位位歷史文化名人身影穿越古今。以“峽盡天開楚天舒”為主題,通過四大“水”之篇章,荊楚文化底蘊在本次省運會上“活”起來了,也讓主辦地宜昌“火”起來了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推進文化自信自強,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。首次提出“文化自信自強”的核心概念,既是對新時代十年文化建設經驗的提煉和繼承,又是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文化發展的全方位擘畫、整體性部署。對于地區來說,文化將是支撐地區發展能走多遠、跑多久的“主能源”,讓傳統文化底蘊“活”起來,通過新技術、新科技、新思想,讓璀璨中華文化之花在現代社會重新綻放,進而推動整個地區的社會治理、經濟發展、文化旅游共同發展。
讓傳統文化底蘊“活”起來,有助于發展“走出去”。無論是展現傳承千年問天求索精神的火炬塔,還是講述關于壯美三峽、活力宜昌、激情省運的精彩故事情節設置,省運會開幕式上,一個個鮮明的文化符號無時無刻不在展現“英雄湖北、活力宜昌”的良好形象。從《典籍里的中國》撒貝寧送家鄉柑橘“甜哭”屈原,到華中農大鄧秀新院士做客央視《開講啦》推介湖北秭歸,一首《橘頌》跨越千年讓古與今有了美麗的邂逅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、發生了歷史性變革,通過讓傳統文化“活”起來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勃勃生機,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。
讓傳統文化底蘊“活”起來,有助于人力“聚起來”。文化以小支點撬動大民生,位于湖北宜昌秭歸的萬古寺村十幾年始終堅持立足傳承屈原文化,弘揚屈原精神,以文化為基礎打造出了聯結海峽兩岸、結對全國各地的“中華屈氏第一村”金字招牌,每一位村民也因文化產生凝聚力,共同努力實現了安居樂業。文化以大歷史激發全民族創新活力,“嫦娥”探月、“祝融”探火、“羲和”逐日,神話傳說正通過科技創新逐漸實現,如果說古代先賢的文化遺產是“造夢”,那么現代子孫后輩的共同努力便是“圓夢”,文化將一直是每位炎黃子孫的根本基因。
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,不斷以文化活山、以文化活水、以文化活城、以文化活人。通過有生命力的文化講好地區發展故事、展現健康積極的地區發展形象,我們一定能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好,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。
作者:中共秭歸縣委組織部 喬靖翔
特別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。三峽宜昌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。